《认知驱动》周岭-金句摘录

1. 我们总是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这就是培养习惯容易,产出作品很难,习惯的评判标准可高可低,可紧可松。产出技能或者是所学的成果受到外界的评价或者是自己应用中的困难影响比习惯难得多,这就是很多人喜欢向内成长而回避向外成长的原因。

  1. 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他人强烈的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才能获得对方的对等反馈。
  2. 你为什么总是不快乐——负面偏好。动物对威胁及讨厌事物的反应,要比对机会及喜好事物的反应更快、更强烈、更持久。换句话说,生命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这种负面偏好被深深地写进了物种的基因,毕竟对生命来说,生存大于一切。(多找寻,多记录,多发现生活中好的那一面)

    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缺乏觉知的人,大多会在这种基因力量的操控下过着“身处美好中,却活在烦恼里”的生活。

  3. 【万维钢在《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中也提倡读者秘密前行,他说:“你应该有个秘密项目,这种感觉很好。平时该上班上班,自己私下干一件大事。这个项目不是普通的业余爱好,你非常严肃认真,每天都取得进展,达到很高的水平。白天的你有一个身份,晚上的你还有另一个身份。没人真正了解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做的是什么……”我想,身怀一个秘密计划不仅可以减少我们初期的行动阻力,而且会让我们更有幸福感。毕竟做好了来日可以在他人面前放个大招,做不好也不会遭受打击,随时可以从头开始。】原来“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也可以这么解释。
  4. 花时间想清楚做一件事的意义很有价值,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目标感,给予做成这件事的动力。
  5.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强的适应器,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会逐渐“习惯”,适应后,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

    大脑不可能让自己始终处于兴奋或消沉的失衡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能量会很快耗尽,进而威胁到生存。出于自我保护,大脑会主动调节内部环境使之达到某种平衡,这就意味着生活从动态变成了静态。

    静态的事物很容易被大脑忽略,因为动态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新奇和危险,大脑对此特别敏感;而静止的事物意味着安全和无趣,为了节省能量,大脑会将其主动忽略。

  6. 本能脑,确保生存,警惕危险,忽略其他;

    情绪脑,喜欢新奇,关注运动的事物,忽略静止的事物;

    理智脑,善于分析,寻找问题,忽略亮点。但它分析思考的优势注定使其紧盯问题不放——当自己是把锤子时,看什么都像钉子。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