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动物行为学家约翰·B·卡尔宏(John B. Calhoun)进行了一系列“老鼠宇宙实验”。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72年进行的第25号宇宙。
第25号宇宙被设计为一个“老鼠的天堂”,由一个3*4.3m的金属栅栏构成,配备了足够的食物、水和巢穴。空间被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饮水点、喂食点和繁殖巢穴,最多可以容纳约3800只老鼠。
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时,放入了8只健康的老鼠(4只雄性,4只雌性)。
前104天,老鼠们熟悉新环境,建立领地和社交关系。
第104天,繁殖开始,第一批幼鼠出生。此后,种群数量每55天翻倍增长。
到第315天,老鼠数量达到约620只。此后,种群增长速度放缓,每145天翻倍一次。
到第560天,老鼠数量达到峰值,约2200只。
第600天,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第920天,最后一只幼鼠出生,此后不再有新生个体。
第1780天,所有老鼠死亡,种群完全灭绝。
这个丰衣足食的实验环境因为像乌托邦,所以又被称为“老鼠乌托邦实验”(Mouse Utopia Experiments)。
常见看法
关于这一系列实验,有种流传挺广的看法:
看吧,人类就不配拥有丰衣足食的生活,不然会自己走向灭亡。就应该让他们又穷又忙,这样人类才会延续。
这个看法虽符合直觉,但却是错的。 后续也不少相关论文,论证了此观察结论无适合套用到人类社会本身。
Calhoun本人反对控制人口,他主张人类应该开拓空间、摆脱地球的限制。
群体灭亡的关键:行为沉沦
前面的看法是错的,错在归因错误——它把老鼠的灭亡归因于环境。
首先,第25号宇宙的老鼠远没有达到容易上限的3800只,最多不过2200只。
其次,老鼠群体的灭亡不是从第600天开始的,仔细看相关研究你会发现,真正的灭亡是从第315天开始的。
从第315天开始,老鼠的繁殖速度开始下降,群体中也开始出现一些反常行为,比如:
- 雌性老鼠不愿意生育和养育幼鼠,驱赶幼鼠。
- 老鼠中开始出现“美丽的人”,这些人既不争夺地盘,也不求偶,就把自己的皮毛梳理得干干净净的。
- 同性恋行为开始出现,打架斗殴增加,甚至出现同类相食的过度狂躁行为。
- 再到后,又雄性的过度狂躁又变为病态退缩——退缩的个体,仅在同类熟睡时才短暂的出来觅食和活动。
这一系列现象,被Calhoun称为行为沉沦(Behavioral sink)。
行为沉沦,是导致老鼠灭亡的真正原因。
行为沉沦的作用机制
行为沉沦的产生,不应被归结为空间和物质的不足而导致。第25号宇宙没达到它的容量上限,再说了,人类社会也从没有达到、也远远没有达到环境容量的上限。
行为沉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角色分工不足造成的。最开始,老鼠各有分工,有的守卫的领土,有的照顾幼鼠,有的存储食物,各有分工。社会中有阶级划分,有主导者、有从属者,还有调停人。
到第315天开始,领土被瓜分完毕,各种社会角色也分配完。新出生的老鼠找不到社会分工,只能在领地的边缘地带发呆、打架等,从事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这种环境长大的老鼠,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连求偶都不会。因为“人口密度”太大,求偶这种需要发生在私密空间的事情,都无法正常进行。
此时,如把这种老鼠放到正常的族群中,一样无法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随着这样的老鼠越来越多,他们的下一代没有社会角色,更不愿意、甚至不能繁衍后代。直至最后彻底灭亡。
吐槽
看完这个实验,我很难不把它与现实联系起来。
现在的学生,除了卷学习还是学习,连下课的几分钟都不让出教室自由活动。(这点,我真TM想不通)
等他们毕业后,发现工资低、房价高,也不会社交,只会做题。我很难想像他们会愿意生育……
当然,除了我国,还有更像老鼠宇宙的社会——韩国。
我看韩剧《黑暗荣耀》时,有点不理解。一个私人医院院长的儿子,就可以在医院内,甚至是社会范围横着走?
后来,随着我对韩国了解到医生在韩国的地位,了解到财团对政治、经济的把控时,才明白——在韩国,出身即阶层。
才理解《黑暗荣耀》里那种事情,虽有夸张,但也是韩国现实的投射。